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。
文章于 2019年11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微信屏蔽
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文人。
其实,他和鲁迅先生一样,血管里流淌着一种野性的斗士精神。在生活的战场上,屡遭挫折却百折不饶。在经历了婚姻的无趣之后,他无可避免地出轨了。
也许,这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抗争。
第二次,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,用刀片割开了手腕动脉和颈上血管,之前还喝了些煤油。看着汩汩流出的鲜血,沈从文仿佛在想:这次终于死得成了吧,看有谁还能阻止我。说时迟那时快,有人破窗而入,跳进房间,用布把他的手和脖子缠住,血被止住了,他也被硬生生地从鬼门关又拉了回来。
死了两次的沈从文,被人送进了精神病院。名满天下的沈从文,为什么要这样看不开呢?
1948年,郭沫若发表了《斥反动文艺》,批判沈从文是“粉红色文人”,专写与革命无关的文字,很“毒”、很“阴险”。知道郭沫若那时有呼风唤雨的地位,沈从文从内心感到害怕,他说:“我搞的全错了。一切工作信心全崩溃了。”
用现在的观点来看,沈从文应该是得了焦虑症,所以才有了两次自杀的行为。后来,还是挚友林徽因得知了他的事,虽然她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,但她还是将他接到清华自己的家里,悉心照顾。
沈从文终于好了,而且再也没有寻过短见。有人说,自杀的人是脆弱的。能有什么事情,紧要的过自己的生命呢?为什么要自杀这么傻呢?
鲁迅先生说:做梦的人是幸福的,人生最痛苦的,是梦醒了无路可走。写过无数小说、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,该是梦醒的一个。可是,经过与现实的搏斗后,他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了。
无路可走之后有两种选择:要么就是不走了,自我了断;要么就是开天辟地,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。自杀过两次的沈从文,选择了走第一条路,他是懦弱的。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。于是他毅然选择走了第二条路。
第二天,先生问他:“为什么昨天不来上课?”他说:“昨天家里请客。”轻轻松松糊弄过去了。糊弄不过去的时候,大不了给老师打;老师打不够,回到家还要给爸爸打。
有一次他爸爸实在气不过,嚷着要把他的手指头砍掉,他立马哇哇大哭,最终还是没砍。原来再大的事,哭一哭就好了。
后来有传记作家写过:沈从文在晚年很爱哭。他儿子立马纠正道:什么晚年才爱哭,我爸爸一生都很爱哭的。 小孩子最恶俗的一项好奇,就是看死尸。有时沈从文偷溜出去,到西城外牢狱旁的杀场,那里躺了一批尸体。小孩子的他,不会害怕这些躺着不动的尸体,更加不会想到这些尸体背后的悲剧。他用石头去敲死尸的人头;有时用一根木棍去戳,看他还会不会动。野狗聚在尸体旁咧嘴争斗,他站得远远的,用书包预先准备好的石头,扬手扔过去,看到野狗吓得四散飞奔,对于他是一种极大的乐趣。 虽然经常逃课,但沈从文确实很聪明:老师抽背书的时候,他可以临时抱佛脚,读个十遍八遍,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。所以他总觉得:读书太容易了,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?还不如好好去玩! (青年时期沈从文)
当时天下纷乱,朝不保夕,在军队里拿着武器,没准还能保一条性命。身体瘦弱的沈从文,在军队里只能做文书。
后来,他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——湘西王陈渠珍。陈渠珍虽是军人,但也是性情中人。他珍藏了大量书籍,还开放自己的书房给沈从文看。从各地搜来的古书孤本,还有很多珍贵文物,勾引起了沈从文的强烈好奇心。
书看着看着,沈从文逐渐变了:原来他觉得自然的天地已经够大的了,没想到书里的世界更大。后来他不仅有古书读,还有各种各样自五四以来的新书杂志——《新潮》《改造》。沈从文苦思四天四夜,终于鼓起勇气跟陈渠珍说:“我想去北京上学。我得进一个学校,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,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。”
没想到陈渠珍竟然一口答应:“你到那儿去看看吧。这里给你寄钱来。你想回来,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。”
可以说,是陈渠珍这个好上司给了沈从文放手一搏的勇气。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,纯粹为了开眼界就敢做个“北漂”,这份胆魄和见识,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。
其实,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、什么都没有,才要敢于打破现状。打出去了,生命另开一片天地;打不出去,反正也没损失什么。 (沈从文1922.2于湖南保靖军队中)
沈从文瞪着大眼睛,眼里闪着光,满怀希望地说:“我来找理想,读点书。”
姐夫蹦出一声苦笑,说:“你来读书?读书有什么用?我在这里读了整整十年书,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,现在毕业了,还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。”
冷静了一下之后,姐夫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劝说道:“北京城现在就有一万大学生,毕业后无事可做。即使让你做个大学教授,又能怎样?薪水一样很低。还没有你在乡下有出息呢!”
说了半天,姐夫都没说得动他回去,但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魄。最后,他送给沈从文一句话:“你既为信仰而来,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。因为除了它,你什么也没有!”
北大的招生老师看他这副寒酸的样子,好心地把报名的2块钱退回给他。但他身上,也总共只剩下七块六毛钱。拿着手上仅有的这几块钱,沈从文欲哭无泪。他暗下决心:自学,必须自学!写,必须写!
他非常执着地练习写新式文章,非常执着地向报社投稿,但命运非常执着地一次次拒绝他:除了偶尔发表的小豆腐块,他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。
不久之后,沈从文听到当时一位编辑大人的事:在一次编辑会上,主编把一大沓沈从文的未用稿件摊开,说“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”,说完就狠狠地把稿件揉成一团,扔进了废纸篓。
不断的挫败,不是没有让他考虑过转行。幸好,沈从文最终还是记起了当初姐夫送给他的一句话:你既为信仰而来,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。
悲痛也就悲痛吧,落泪也就落泪吧。等眼泪流干了,还是要继续写。除了不断投稿,沈从文还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大佬们,希望得到赏识。
其中一封信,寄给了郁达夫。郁达夫本来正处于人生低潮期,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惨的了,没想到这北京居然还有人比他更惨,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年轻人。
一推开沈从文那间又霉又小的破房子的门,郁达夫震惊:天寒地冻,屋里居然没有火炉取暖;一个面无血色的年轻人缩在一角,只穿了两件夹衣,留着两行鼻涕,用破旧的被子裹着两条腿,在桌子旁边边抖边写。
沈从文看见了几乎是破门而入的郁达夫,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。他赶紧向郁达夫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抱负,自己在北京的惨况……就好像他要把在北京四五年间没机会讲的话一次讲个够似的。
郁达夫请他中午去吃饭,吃完饭郁达夫将剩余的零钱全部给了沈从文。末了还说了一句:“我看过你的文章。你要好好写下去。”
回到破屋子的沈从文,哇的一声扑倒在桌子上,嚎啕大哭了起来:“别死啊,沈从文,相信中国文坛将来一定会有你的名字的!” (沈从文1948夏于北京大学宿舍) 后来郁达夫果然将沈从文介绍给了徐志摩。
沈从文没有国外留学经验,见识不多,这是他的弱势,但也正好是他的强势。他的文字,没有翻译腔,就像湘西的山水和人情,自然淳朴,即使仅仅是白描一番,也有让人惊艳的野趣。
早年的行伍生涯,让沈从文积累了大量材料,加上他天赋的想象力,很快他就创出了自己的风格,闯出了自己的天地。现在看来,沈从文闯北京,不仅要归功于勇气,还要归功于他对自己的准确判断:他能写出迥异于别人的文字,能带给读者新鲜的享受。这就注定他一定能在群星璀璨的民国留下印记。
06恋爱吧,沈从文
第一次上课那天,他原本准备得好好的,结果一进教室,顿时腿软:底下黑压压坐着数不清的人,大家都是来一睹这个新锐作家的风采的。
一分钟过去了,他说不出话。五分钟过去了,他还是说不出话。结果十几分钟过去了,他才开始说话,连珠炮式地一下子讲了很多,边说边在黑板上抄提纲,十几分钟就匆匆把一个小时的内容说完了。
他又转过身来,和台下的学生,你眼望我眼,呆呆地对望。气氛更尴尬了。于是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:“我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。” 只要不用说话,沈从文总是信心百倍,气贯长虹。有一次他经过操场,看到一个女学生,皮肤黑黑,身材壮实,在跑道上边走边吹口琴,走到尽头将头发一甩,转身就往回走,仍然是吹口琴。
他后来才知道,这个女生叫张兆和,是苏州名门张家的千金。沈从文曾经自惭形秽,但并没有压抑住他内心的骚动。他说:“打猎要打狮子,摘要摘天上的星星,追要追漂亮的女人。”
张兆和虽然受不了他的烦,但翻出他写的情书,不得不说,水平不是一般的高:“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”“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,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。”…滔滔激情,任谁读来,都抵挡不住。放暑假的时候,沈从文甚至直接去了苏州看她,成功讨得张家一家大小的欢心,最终让张兆和心动爱上了他。
婚后不久,沈从文写出了毕生最伟大的作品——《边城》,里面除了继续描写独一无二的湘西风景,还出现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女主角——翠翠。这个皮肤黝黑、健康天真的少女,原型就是张兆和。 (沈从文1935夏与夫人张兆和在苏州合影)
沈从文无奈哭诉:“你爱的根本不是我,而是我写的情书!”表面温顺、实则傲岸的沈从文,已经对现实的婚姻失望了。看得出来,他是不甘心的。 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,在朋友家碰见了一个叫高青子的文艺女青年。高青子早就知道他会来,原本就对天才作家仰慕不已的她,故意按照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来打扮自己,连言谈举止都和小说中无异,沈从文再次被撩得心旌摇动,不能自已。
神女有心,襄王有梦。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高青子。《边城》女主角翠翠的原型,除了有夫人张兆和,其实还有高青子。
他曾经含蓄地说:《边城》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,是他感情的寄托。
按照惯例,沈从文在小说中大量透露自己的感情生活。他有一篇小说叫《看虹录》,讲的是一个男作家在一个漫天风雪的夜晚,探访情人。窗外寒气逼人,室内炉火温存。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融融暖意中,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。不知道这是沈从文的亲身经历,还是他一贯的美好想象。
一边是激情,一边是现实,他非常为难。于是他不得不去拜访好友林徽因,希望得到一些指导。林徽因当然理解沈从文的处境,但她也只能说:“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,你要学着自己慢慢去化解。” (沈从文1931.6与林徽因在北平达园合影)
沈从文死后,张兆和整理丈夫遗稿,突然明白了些东西:“从文同我相处,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?得不到回答。他不是完人,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。”
其实无论是张兆和,还是高青子,还是沈从文自己,也未必能够清楚定义出沈从文究竟是什么人:当他太过迁就理想,现实会痛;当他太过迁就现实,理想会痛。
他的一生,都在接受,又在拒绝;在妥协,又在不妥协。这就是他性格中的韧度。这是沈从文的不幸,也是他的幸运。 (晚年沈从文和张兆和)
想象一下,一个前半生以小说扬名天下的大才子,脑海里还构思了几部鸿篇巨制,有些已经开了头了,突然之间就不能再写了,这真是要了他的命。但是,只有精神狭隘的人才会只有一条命。
沈从文不能写小说了,但他在研究文物中找到了另一条命。早在陈渠珍手下,他就已经从一件件古董当中,发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静水流深的生命力: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凝聚在器物之中。这个民族有多博大,它的器物文化就有多博大。 于是,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别的大作家,茅盾、巴金、老舍,都已经变成了“人民艺术家”,整天出国,飞来飞去;只有他,还蜗居在北京,自愿进了历史博物馆做研究:“天不亮即出门,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,坐电车到天安门时,门还不开,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,开了门再进去。晚上回家,有时大雨,即披个破麻袋。”
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:不写文章的沈从文,看来是彻底落伍了、过时了。可是他自己却说:“我似乎第一次新发现了自己。”
因此,可以想象他报告自己转行所取得的成就时,语气多么自豪:“我应向你认真汇报一下,现在大略估计,除服装外,绸缎史是拿下来了,我过手十多万绸缎;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;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;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;陶瓷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;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;金石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;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发展史拿下来了;乐舞杂伎演出的发展资料拿下来了……”
这些成就,都是他凭着一个人的眼力和心力,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完成的。
这一次重生,比他之前写小说的生命更强大:文字是以他的精神生活为养料的,一旦精神世界出现了郁结,文字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;文物却是滋养他的精神生活的。在一次次对精品文物的赞叹、感悟之中,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扩充,长养了他自身的生命力。古人所谓的“安身立命”,大概就是此时的沈从文了。
有一天开批斗大会,有人把一张标语——“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”,用浆糊糊在他背后。大会结束,他自己把标语撕下来,看了几眼,说:“那书法太不像话了。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,真难为情!写字的人应该好好练一练的。”
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苦活的时候,他给侄子写信说:“这里周围都是荷花,灿烂极了。”
就在这个地方,就以这种心情,沈从文没有任何参考资料,仅凭记忆写下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。写书过程过于用脑,加上体力活动也干不少,沈从文身体吃不消,需要去申请止痛片。填完表格,拿了几粒药丸,沈从文转身离去,一路唱着戏曲,像个老顽童一样,蹦蹦跳跳,神采飞扬。 沈从文曾经跟学生说过: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。那可不是我。我只想造希腊小庙,选小地作基础,用坚硬石头堆砌它。精致,结实,对称,形体虽小,是我理想的建筑。这庙供奉的是‘人性’。”
每个人的一生,都要像沈从文一样,建造属于自己的“小庙”。往往在现实和理想的夹击之下,我们的人生都造得头破血流。
可是既然我们没有退路,那就擦干血泪,慢慢调整。总有一天,等到我们看到自己造出的或大或小的“小庙”的时候,我们会由衷感叹:哦,原来那就是我自己。
其他
一代出轨大师
☝点关注 不迷路
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文人。
其实,他和鲁迅先生一样,血管里流淌着一种野性的斗士精神。在生活的战场上,屡遭挫折却百折不饶。在经历了婚姻的无趣之后,他无可避免地出轨了。
也许,这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抗争。
第二次,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,用刀片割开了手腕动脉和颈上血管,之前还喝了些煤油。看着汩汩流出的鲜血,沈从文仿佛在想:这次终于死得成了吧,看有谁还能阻止我。说时迟那时快,有人破窗而入,跳进房间,用布把他的手和脖子缠住,血被止住了,他也被硬生生地从鬼门关又拉了回来。
死了两次的沈从文,被人送进了精神病院。名满天下的沈从文,为什么要这样看不开呢?
1948年,郭沫若发表了《斥反动文艺》,批判沈从文是“粉红色文人”,专写与革命无关的文字,很“毒”、很“阴险”。知道郭沫若那时有呼风唤雨的地位,沈从文从内心感到害怕,他说:“我搞的全错了。一切工作信心全崩溃了。”
用现在的观点来看,沈从文应该是得了焦虑症,所以才有了两次自杀的行为。后来,还是挚友林徽因得知了他的事,虽然她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,但她还是将他接到清华自己的家里,悉心照顾。
沈从文终于好了,而且再也没有寻过短见。有人说,自杀的人是脆弱的。能有什么事情,紧要的过自己的生命呢?为什么要自杀这么傻呢?
鲁迅先生说:做梦的人是幸福的,人生最痛苦的,是梦醒了无路可走。写过无数小说、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,该是梦醒的一个。可是,经过与现实的搏斗后,他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了。
无路可走之后有两种选择:要么就是不走了,自我了断;要么就是开天辟地,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。自杀过两次的沈从文,选择了走第一条路,他是懦弱的。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。于是他毅然选择走了第二条路。
第二天,先生问他:“为什么昨天不来上课?”他说:“昨天家里请客。”轻轻松松糊弄过去了。糊弄不过去的时候,大不了给老师打;老师打不够,回到家还要给爸爸打。
有一次他爸爸实在气不过,嚷着要把他的手指头砍掉,他立马哇哇大哭,最终还是没砍。原来再大的事,哭一哭就好了。
后来有传记作家写过:沈从文在晚年很爱哭。他儿子立马纠正道:什么晚年才爱哭,我爸爸一生都很爱哭的。 小孩子最恶俗的一项好奇,就是看死尸。有时沈从文偷溜出去,到西城外牢狱旁的杀场,那里躺了一批尸体。小孩子的他,不会害怕这些躺着不动的尸体,更加不会想到这些尸体背后的悲剧。他用石头去敲死尸的人头;有时用一根木棍去戳,看他还会不会动。野狗聚在尸体旁咧嘴争斗,他站得远远的,用书包预先准备好的石头,扬手扔过去,看到野狗吓得四散飞奔,对于他是一种极大的乐趣。 虽然经常逃课,但沈从文确实很聪明:老师抽背书的时候,他可以临时抱佛脚,读个十遍八遍,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。所以他总觉得:读书太容易了,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?还不如好好去玩!
当时天下纷乱,朝不保夕,在军队里拿着武器,没准还能保一条性命。身体瘦弱的沈从文,在军队里只能做文书。
后来,他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——湘西王陈渠珍。陈渠珍虽是军人,但也是性情中人。他珍藏了大量书籍,还开放自己的书房给沈从文看。从各地搜来的古书孤本,还有很多珍贵文物,勾引起了沈从文的强烈好奇心。
书看着看着,沈从文逐渐变了:原来他觉得自然的天地已经够大的了,没想到书里的世界更大。后来他不仅有古书读,还有各种各样自五四以来的新书杂志——《新潮》《改造》。沈从文苦思四天四夜,终于鼓起勇气跟陈渠珍说:“我想去北京上学。我得进一个学校,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,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。”
没想到陈渠珍竟然一口答应:“你到那儿去看看吧。这里给你寄钱来。你想回来,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。”
可以说,是陈渠珍这个好上司给了沈从文放手一搏的勇气。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,纯粹为了开眼界就敢做个“北漂”,这份胆魄和见识,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。
其实,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、什么都没有,才要敢于打破现状。打出去了,生命另开一片天地;打不出去,反正也没损失什么。
沈从文瞪着大眼睛,眼里闪着光,满怀希望地说:“我来找理想,读点书。”
姐夫蹦出一声苦笑,说:“你来读书?读书有什么用?我在这里读了整整十年书,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,现在毕业了,还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。”
冷静了一下之后,姐夫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劝说道:“北京城现在就有一万大学生,毕业后无事可做。即使让你做个大学教授,又能怎样?薪水一样很低。还没有你在乡下有出息呢!”
说了半天,姐夫都没说得动他回去,但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魄。最后,他送给沈从文一句话:“你既为信仰而来,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。因为除了它,你什么也没有!”
北大的招生老师看他这副寒酸的样子,好心地把报名的2块钱退回给他。但他身上,也总共只剩下七块六毛钱。拿着手上仅有的这几块钱,沈从文欲哭无泪。他暗下决心:自学,必须自学!写,必须写!
他非常执着地练习写新式文章,非常执着地向报社投稿,但命运非常执着地一次次拒绝他:除了偶尔发表的小豆腐块,他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。
不久之后,沈从文听到当时一位编辑大人的事:在一次编辑会上,主编把一大沓沈从文的未用稿件摊开,说“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”,说完就狠狠地把稿件揉成一团,扔进了废纸篓。
不断的挫败,不是没有让他考虑过转行。幸好,沈从文最终还是记起了当初姐夫送给他的一句话:你既为信仰而来,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。
悲痛也就悲痛吧,落泪也就落泪吧。等眼泪流干了,还是要继续写。除了不断投稿,沈从文还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大佬们,希望得到赏识。
其中一封信,寄给了郁达夫。郁达夫本来正处于人生低潮期,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惨的了,没想到这北京居然还有人比他更惨,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年轻人。
一推开沈从文那间又霉又小的破房子的门,郁达夫震惊:天寒地冻,屋里居然没有火炉取暖;一个面无血色的年轻人缩在一角,只穿了两件夹衣,留着两行鼻涕,用破旧的被子裹着两条腿,在桌子旁边边抖边写。
沈从文看见了几乎是破门而入的郁达夫,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。他赶紧向郁达夫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抱负,自己在北京的惨况……就好像他要把在北京四五年间没机会讲的话一次讲个够似的。
郁达夫请他中午去吃饭,吃完饭郁达夫将剩余的零钱全部给了沈从文。末了还说了一句:“我看过你的文章。你要好好写下去。”
回到破屋子的沈从文,哇的一声扑倒在桌子上,嚎啕大哭了起来:“别死啊,沈从文,相信中国文坛将来一定会有你的名字的!”
沈从文没有国外留学经验,见识不多,这是他的弱势,但也正好是他的强势。他的文字,没有翻译腔,就像湘西的山水和人情,自然淳朴,即使仅仅是白描一番,也有让人惊艳的野趣。
早年的行伍生涯,让沈从文积累了大量材料,加上他天赋的想象力,很快他就创出了自己的风格,闯出了自己的天地。现在看来,沈从文闯北京,不仅要归功于勇气,还要归功于他对自己的准确判断:他能写出迥异于别人的文字,能带给读者新鲜的享受。这就注定他一定能在群星璀璨的民国留下印记。
06恋爱吧,沈从文
第一次上课那天,他原本准备得好好的,结果一进教室,顿时腿软:底下黑压压坐着数不清的人,大家都是来一睹这个新锐作家的风采的。
一分钟过去了,他说不出话。五分钟过去了,他还是说不出话。结果十几分钟过去了,他才开始说话,连珠炮式地一下子讲了很多,边说边在黑板上抄提纲,十几分钟就匆匆把一个小时的内容说完了。
他又转过身来,和台下的学生,你眼望我眼,呆呆地对望。气氛更尴尬了。于是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:“我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。”
他后来才知道,这个女生叫张兆和,是苏州名门张家的千金。沈从文曾经自惭形秽,但并没有压抑住他内心的骚动。他说:“打猎要打狮子,摘要摘天上的星星,追要追漂亮的女人。”
张兆和虽然受不了他的烦,但翻出他写的情书,不得不说,水平不是一般的高:“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”“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,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。”…滔滔激情,任谁读来,都抵挡不住。放暑假的时候,沈从文甚至直接去了苏州看她,成功讨得张家一家大小的欢心,最终让张兆和心动爱上了他。
婚后不久,沈从文写出了毕生最伟大的作品——《边城》,里面除了继续描写独一无二的湘西风景,还出现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女主角——翠翠。这个皮肤黝黑、健康天真的少女,原型就是张兆和。
沈从文无奈哭诉:“你爱的根本不是我,而是我写的情书!”表面温顺、实则傲岸的沈从文,已经对现实的婚姻失望了。看得出来,他是不甘心的。 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,在朋友家碰见了一个叫高青子的文艺女青年。高青子早就知道他会来,原本就对天才作家仰慕不已的她,故意按照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来打扮自己,连言谈举止都和小说中无异,沈从文再次被撩得心旌摇动,不能自已。
神女有心,襄王有梦。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高青子。《边城》女主角翠翠的原型,除了有夫人张兆和,其实还有高青子。
他曾经含蓄地说:《边城》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,是他感情的寄托。
按照惯例,沈从文在小说中大量透露自己的感情生活。他有一篇小说叫《看虹录》,讲的是一个男作家在一个漫天风雪的夜晚,探访情人。窗外寒气逼人,室内炉火温存。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融融暖意中,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。不知道这是沈从文的亲身经历,还是他一贯的美好想象。
一边是激情,一边是现实,他非常为难。于是他不得不去拜访好友林徽因,希望得到一些指导。林徽因当然理解沈从文的处境,但她也只能说:“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,你要学着自己慢慢去化解。”
沈从文死后,张兆和整理丈夫遗稿,突然明白了些东西:“从文同我相处,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?得不到回答。他不是完人,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。”
其实无论是张兆和,还是高青子,还是沈从文自己,也未必能够清楚定义出沈从文究竟是什么人:当他太过迁就理想,现实会痛;当他太过迁就现实,理想会痛。
他的一生,都在接受,又在拒绝;在妥协,又在不妥协。这就是他性格中的韧度。这是沈从文的不幸,也是他的幸运。
想象一下,一个前半生以小说扬名天下的大才子,脑海里还构思了几部鸿篇巨制,有些已经开了头了,突然之间就不能再写了,这真是要了他的命。但是,只有精神狭隘的人才会只有一条命。
沈从文不能写小说了,但他在研究文物中找到了另一条命。早在陈渠珍手下,他就已经从一件件古董当中,发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静水流深的生命力: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凝聚在器物之中。这个民族有多博大,它的器物文化就有多博大。 于是,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别的大作家,茅盾、巴金、老舍,都已经变成了“人民艺术家”,整天出国,飞来飞去;只有他,还蜗居在北京,自愿进了历史博物馆做研究:“天不亮即出门,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,坐电车到天安门时,门还不开,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,开了门再进去。晚上回家,有时大雨,即披个破麻袋。”
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:不写文章的沈从文,看来是彻底落伍了、过时了。可是他自己却说:“我似乎第一次新发现了自己。”
因此,可以想象他报告自己转行所取得的成就时,语气多么自豪:“我应向你认真汇报一下,现在大略估计,除服装外,绸缎史是拿下来了,我过手十多万绸缎;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;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;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;陶瓷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;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;金石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;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发展史拿下来了;乐舞杂伎演出的发展资料拿下来了……”
这些成就,都是他凭着一个人的眼力和心力,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完成的。
这一次重生,比他之前写小说的生命更强大:文字是以他的精神生活为养料的,一旦精神世界出现了郁结,文字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;文物却是滋养他的精神生活的。在一次次对精品文物的赞叹、感悟之中,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扩充,长养了他自身的生命力。古人所谓的“安身立命”,大概就是此时的沈从文了。
有一天开批斗大会,有人把一张标语——“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”,用浆糊糊在他背后。大会结束,他自己把标语撕下来,看了几眼,说:“那书法太不像话了。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,真难为情!写字的人应该好好练一练的。”
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苦活的时候,他给侄子写信说:“这里周围都是荷花,灿烂极了。”
就在这个地方,就以这种心情,沈从文没有任何参考资料,仅凭记忆写下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。写书过程过于用脑,加上体力活动也干不少,沈从文身体吃不消,需要去申请止痛片。填完表格,拿了几粒药丸,沈从文转身离去,一路唱着戏曲,像个老顽童一样,蹦蹦跳跳,神采飞扬。 沈从文曾经跟学生说过: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。那可不是我。我只想造希腊小庙,选小地作基础,用坚硬石头堆砌它。精致,结实,对称,形体虽小,是我理想的建筑。这庙供奉的是‘人性’。”
每个人的一生,都要像沈从文一样,建造属于自己的“小庙”。往往在现实和理想的夹击之下,我们的人生都造得头破血流。
可是既然我们没有退路,那就擦干血泪,慢慢调整。总有一天,等到我们看到自己造出的或大或小的“小庙”的时候,我们会由衷感叹:哦,原来那就是我自己。
▷:易中天最好的演讲